发布时间:2025-04-21 点此:367次
从寻常味道到四面八方之味,于食物中品味人生百味。
人世焰火气,能抚俗人心。
闻名相声艺人于谦重磅新作《人世焰火》时,发现甘肃临洮焰火美食故事出现在书中,临洮热凉面、临洮“狄道“药材、唐蕃古道、李唐故乡都逐个出现,文字诙谐生动,读来好像倾听谦哥现场版的相声,轻松解压的一起又带给人浓浓的临洮人世温情。
想吃拉面,有必要趁早
临洮,在兰州的南边,两个当地隔着大约二百里地。差不多也便是从北京市中心到大兴,我马场的间隔。开车的话,给脚油就到。临洮和兰州离得近,很多习俗习惯也差不多。
兰州最有名儿的吃食,那得说兰州拉面。
北京大约是八十年代末那会儿,大街上开端有人卖兰州拉面。我头回吃拉面,是跟老官园商场。早上起来,骑着自行车,车把上架着鸟,车后架子上捎着水葫芦、鸟食罐这些乱七八杂的东西。
到了当地,哥儿几个凑到一块儿,自行车往马路边上一支,屁股往车大梁上一靠,连聊带玩儿。赶上正午饭点儿,懒得回家,花一块钱两块钱,去商场周围的拉面摊,买碗拉面。坐在马路牙子上,稀里呼噜,那么一吃,也挺润泽。
这话说起来得是十多年曾经了,几个朋友去新疆,半道上路过兰州。人都到了兰州了,要是不来碗最地道的拉面尝尝,火车票的钱不就算白花了吗?咱们那天便是,正午饭点儿,跟兰州大街上瞎散步,找拉面馆。
北京卖拉面的当地,生意字号一般都叫什么什么拉面馆。别管怎样着,都有必要得把“拉面”这俩字跟招牌上写出来。兰州大街上呢,现在的状况我不知道啊,那时分,还真看不见哪个饭店挂着“拉面”的招牌。
遛了两条街,腿肚子都转筋了。心里一算计,老这么傻遛也不是事儿呀。赶忙找当地人探问探问,问准了当地,直接过去吃就得了。
后来细一探问才知道,敢情当地老百姓管拉面不叫拉面,叫牛肉面。真实的老兰州人,都是早上起来,去牛肉面馆吃拉面,当早点那么吃。意思就跟武汉人早上起来,过早,吃热干面差不多。
卖拉面的当地,临到正午饭点儿就收摊,不经营了。您要是想吃的话,只能是早上起来,趁早去。
我的拉面,我做主
临洮那儿,也考究早上起往来不断面馆吃拉面。当地的拉面,比兰州还多了种吃法儿。什么吃法儿呢?干拌。
吃兰州拉面,主要喝的是汤,面条还在其次。大块儿的牛肉、牛骨头,配上白萝卜,搁在锅里,连着咕嘟好几个钟头。熬出来的汤,热火朝天,盛到碗里,撒一把香菜末、青蒜末,再来勺油泼辣子。一大碗面条端上桌,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,这是兰州拉面最考究的当地。
临洮那儿,有的人吃拉面就乐意捞干的,不喝汤。干拌面,便是把拉面煮熟了今后,从锅里捞出来,盛到碗里。面条浮头撒点儿煮熟了的牛肉粒,牛肉片也能够,然后浇一勺面馆自己配的调味汁,再来点儿香菜、青蒜、油泼辣子,不放汤,就这么拌着吃。
热凉面的吃法儿跟干拌拉面差不多。老临洮人,也是早上起来,趁早,去面馆吃热凉面。
开门进屋,面馆里面架着煮面条的大锅,呼呼呼,直往外冒白气。拉面师傅看见吃主儿进门,先得问一句:“吃宽?吃细?要大盘?要小盘?”意思便是问,面条给您抻得粗点儿仍是细点儿,您是吃个大份仍是小份。
这些事儿掰扯清楚今后,拉面师傅也是按兰州拉面的意思,揪下一块面来,“啪啪啪”几下给它抻成面条,往锅里一扔。眼瞅面条快煮熟了,临从锅里往外捞的时分,师傅还得再问一句:“吃热,仍是吃凉?”
您要是说,我想吃热的。面条捞出来,就能够直接装碗,再往后的手续,就跟方才说的干拌拉面差不多。您要是说,我想吃凉的,那还得多道手续。面条捞出来今后,得先过一遍凉水,然后铺在拉面的案件上,摊开了晾凉。
面条凉了今后就坨了。所以刚出锅的面条,摊在案件上凉的时分,还得略微往上撒点儿菜籽油,给它拌匀实了。这么着,面条凉透了今后,就仍是一根一根的。吃到嘴里,那是又滑溜,又筋道。
面条凉凉了今后,盛到碗里,也是浇一大勺卤汁,配上油泼辣子、酱豆腐、香菜、蒜末这些个作料。作料齐了今后,拉面师傅还得问您一句:“加肉不加?加肠子不加?卤鸡蛋,要不要?”
您要是说想吃得丰厚点儿,这三样东西,都能够单加。加多加少,您自己定,最终单算钱。要是说不加的话,面条拌好了作料,直接吃,也能够。
临洮的热凉面,一种面条有冷热两种吃法儿,所以叫热凉面。热凉面,按旧式年间的规则,也是只能当早点吃。现在就没那么多考究了,一天三顿,什么时分吃都成。尤其是晚上,天黑了今后。去临洮的狄道老街,守着大排档,点一份热凉面,要几个烤肉串,再来一瓶黄河啤酒。这便是最地道的临洮夜宵。
那位问了,临洮的烤串跟新疆的烤串有什么不相同的当地吗?
我跟您说,真有。咱们之前说过,临洮那儿产的花椒,特别有名儿。靠山吃山,靠海吃海,临洮的花椒多,当地老百姓吃饭的时分,花椒下得就特别重。
其他当地的烤串,一般也便是撒点儿盐,撒点儿孜然,再来点儿辣椒面。临洮的烤串,多一道手续,什么手续呢?还得再撒一把花椒面。烤串吃到嘴里是麻辣口子的,多一股花椒的香味儿。
不但是烤串,临洮人炒菜煮饭,包含饭店里卖的牛肉面、热凉面里加的花椒,大都也都比其他当地多。
南有热干面,北有热凉面
话提到这儿,临洮人怎样就揣摩出来热凉面这么种吃食了呢?这事儿真要掰扯起来,根儿还得往好几百年曾经捯。
《大宅门》最初有这么个桥段,讲的是白七爷跟着涂二爷他们脱离北京,去外地的药材商场买药材。中国历史上有四大药材商场。哪四大药材商场呢?河北安国,河南禹州,安徽亳州,江西樟树。
除了这四大药材商场,临洮也算一个特别有名儿的药材商场,跟那四个商场还不太相同。
您有空能够查查地图,临洮这当地正好是四川、甘肃、青海三省接壤。唐朝那会儿有条古道,叫唐蕃古道。唐蕃古道,大约就相当于现在的京藏高速,这头连着大唐的国都长安,那头连着拉萨。临洮呢,不歪不斜,就卡在这条古道的当间儿。
唐朝那会儿,临洮东边都算大唐的当地,归唐朝管。要是过了临洮再往西走呢,就到了吐蕃了。大唐贞观年间,藏王松赞干布派使者带着聘礼去长安城找唐太宗求亲,这使者半道上就跟临洮歇过脚,打过尖。
这门婚事说成了今后,文成公主带着陪嫁品,从长安往拉萨走,半道上,也得路过临洮。
临洮这当地,三省接壤,四川的药材、青藏高原的药材,再加上甘肃本地产的药材,都跟当地扎堆。全国各地的药材商,得着信儿今后,就全上临洮淘换好药材来。人气旺了今后,餐饮、服务什么的配套设备也就跟着发展起来了。
做生意的人,什么时分都得把生意放在头喽(东北话:最前面),正点儿吃饭的时分少。现在也是这样。正午晚上,赶上饭点儿,您去商场、超市买东西,绝对不可能说,服务员、售货员人手一个饭盒,手里拿着筷子,一边站柜台一边紧着往嘴里扒拉,腮帮子塞得满满的。
看见顾主进门了,这位还挺热心,左手端着饭盒,右手举着筷子,嘴里吧唧着,跟您打招呼:“哟嗬,来了您哪!”赶上这位打招呼的劲儿使得再略微大点儿,弄不好还得喷您一脸碎米饭渣子,来个满天星。这么着的话,对人忒不尊重。传统的老生意人,宁可饿着,也不能这么干。
做生意的人,顾不上正点儿吃饭,所以凡是得着时机,就得想方设法地多吃、快吃。
老北京有这么个规则,吃饭的时分不能端着碗绕国际瞎散步,一边走,一边吃。哪怕说天热,不乐意跟屋里猫着,就想跟外头吃,那也得找个有阴凉儿的当地,要么蹲着,要么坐着,横竖不能走着吃。
武汉那儿的习俗习惯不相同。老武汉人,考究早上起来,出去过早,吃热干面。眼下武汉人吃热干面,用的都是那种跟桶装便利面差不多的纸桶。挺时尚的大姑娘,职业装穿戴,小皮包背着,高跟鞋嘎嗒嘎嗒踩着,也是手里端着热干面,一边走一边吸溜。走半道上,碰见熟人,嘴上糊着一圈芝麻酱,还得跟人家打招呼。
武汉那当地守着长江。这种面条,听说最早便是给跑码头、抢时间的生意人准备的。做起来,快,时间短,用不了两分钟就能吃到嘴里。吃的时分呢,碗里没汤,能够一边走一边吃,小跑着吃都成,挺便利,不至于洒汤漏水儿。吃到肚子里的还都是干货,热量高,搪时分。
临洮的热凉面也是这么个道理。倒腾药材的生意人,早上起来,临出门做生意曾经,抓紧时间,吃一份热凉面。兜里要是钱充裕呢,还能够多吃点儿肉,捎带手,再喝两口。
吃饱喝足,肚子里塞得满满的,身上暖暖和和,再去商场做生意。恨不能正午饭就不必吃了,抓紧时间赚钱,有什么话都等晚上收摊了再说。
一碗蒜面,甘肃、河南究竟谁山寨谁?
不但临洮人喜爱吃凉面,甘肃很多当地的老百姓,尤其是夏天的时分,都乐意吃口凉面。就拿吃拉面最有名儿的兰州来说,当地人其实也吃凉面。兰州人吃的这个凉面,等于是把老北京打卤面跟岐山臊子面,从头优化组合了一下。
兰州凉面的面条,也是按临洮热凉面的路数来。先拉面,面条下锅煮熟了今后,捞出来过水,拌上油,摊在案板上凉着。面条准备好了今后,再打卤。兰州凉面的卤,里面有必要得有豇豆、菜花、胡萝卜、马铃薯、芹菜、蘑菇切的丁,还得放点儿切碎了的炸豆泡。
热油、葱花炝锅,这几样东西放到锅里炒几下,然后加水,再放点儿酱油、盐什么的,最终勾芡出锅。吃的时分,面条盛到碗里,先浇一勺卤。浇完了卤,还得浇蒜汁、芥末汁、芝麻酱、油泼辣子。这是兰州凉面跟老北京打卤面最不相同的当地。
从临洮往东再走大约二百多里地,有个当地叫秦安。兰州人早上起来吃牛肉拉面,临洮人早上起来吃热凉面,秦安人呢,吃蒜面条。蒜面条,多少有点儿陕西biangbiang面的意思,便是吃的时分,得多放蒜泥。这个蒜泥,还不是纯蒜泥,里面有必要得加五香粉,再便是加花椒粉。
洋人吃饭,考究先喝汤,喝完了汤,再吃主菜。秦安人吃蒜面条,玩的也是洋派。吃面条曾经,先来一大碗浆水汤,酸甜口子的,开开胃,然后再吃面条。
秦安人吃的蒜面条,放到岳云鹏他们老家,河南那儿,也叫蒜面条,连吃法儿都差不多。那位说了,甘肃人吃蒜面条,河南人也吃蒜面条,俩当地的人,究竟谁山寨的谁呢?我跟您说,这事儿还真不好说。
李世民老家在临洮
大约二千五百多年曾经,今日河南鹿邑那儿,有户姓李的人家,得了个儿子。这儿子吧,挺有特性。怎样个有特性法儿呢?其他小孩儿,刚落草儿的时分,都是红扑扑,嫩了吧唧的,然后越长越老。
这孩子不相同,自来老,生下来便是个小老头儿,满脸褶子,少白头。两只耳朵长得还特别大,大耳垂肩,周围的街坊邻居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儿,叫老聃,大号呢,叫李耳。“聃”这个字,在古汉语里面的转义便是耳朵大。
您都知道,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。民间传说,老子得道今后,不乐意跟华夏待着了,就骑着青牛,出函谷关,一向往西走,计划去甘肃那儿旅旅行。老子出关,跟甘肃散步了整整十七年,最终落脚的当地,就在临洮。
现在临洮那儿,还有一座岳麓山。留意,临洮这个岳麓山跟湖南长沙的岳麓山是两回事儿。临洮岳麓山上头,有个飞升崖。按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儿,这便是老子最终成仙得道,羽化飞升的当地。
老子飞升今后,跟临洮还留下很多后人。临洮在甘肃的西边,甘肃古时分叫陇,所以老子在临洮留下的后人,就管自己叫陇西李氏。老子羽化成仙今后,隋炀帝开运河那会儿,陇西李氏出了位牛人。哪位牛人呢?便是唐国公李渊。
喜爱听评书的朋友都知道,《大隋唐》里面有个说法儿,叫五道兴唐。贾柳店四十六盟把兄弟,老迈魏徵,老三徐茂公,按老百姓的说法儿,上瓦岗山造反曾经,都是落发的老道。唐朝的皇上姓李,算是陇西李氏分出来的一支,把老子当成自己的老祖宗,他们家的根儿就在临洮。
文成公主,应名儿也算唐太宗李世民的闺女。她嫁给松赞干布,脱离西安今后,特意还在临洮停了几天,给老祖宗烧香磕头,打个招呼然后才西渡洮河,接茬儿再往拉萨走。
天热了,给龙王爷洗个澡吧
临洮这当地,正好是黄土高原跟青藏高原接壤的方位。当地老百姓,汉族的神仙,信,藏族的神仙呢,也信。您要是每年阴历七月十五到十月初一,这么个时间段去临洮,就能赶上过拉扎节。家家户户喝青稞酒,吃秋天新打下来的粮食,还得请法师,按藏族的传统,跳大神。
临洮的神仙多,挺乱乎。明清两朝那会儿,朝廷就给规则了一下,规则各路神仙里面,有八位神仙等级最高,皇上下旨正式认可。这八位神仙,就叫官八神。
临洮的官八神跟华夏地区的八仙差不多,拢共八位神仙,有男有女,原先都是俗人,后来得道成仙。就拿官八神里面的金龙爷来说。这位神仙是南宋末年的大忠臣,叫谢绪。南宋让元朝灭了的时分,谢绪跳河殉国。殉国今后,一股英灵不散,在人世飘飘荡荡。
元朝末年,朱元璋起兵反元,吕梁之战,元军在黄河上游,朱元璋在黄河下流。朱元璋打不过元军,眼瞅着要玩儿完。就在这么个裉节儿上,乌云密布,咔啦啦打了几个炸雷,平地起了一场恶风,把元军的人马刮得稀里哗啦。黄河的水也奇迹般地向北倒着流,淹死了很多元军,朱元璋趁机反败为胜,后来就当皇上了。
当皇上今后,朱元璋吃饱了正午饭,食困,躺在龙床上,计划眯一小觉。睡得模模糊糊的时分,就梦见谢绪跟他说:“小朱啊,黄河滨那个事儿,最初可得亏有我啦。你小子,现而今龙袍穿戴,龙床睡着,珍珠翡翠白玉汤喝着,也不能忘本,是不是?!盐打哪儿咸,醋打哪儿酸,有些事儿呢,你心里得有个数。”
谢绪撂下这几句话。朱元璋打了个暗斗,从炕上爬起来,浑身上下,盗汗都出透了。缓过神来今后,当场下旨,奉天承运皇帝诏曰,给谢绪涨等级,调薪酬,换个好工作。换个什么好工作呢?他既然是水里死的,那就让他管水吧,当龙王爷。
全国各地都有这么个习俗,每年大约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几天,都得把城隍爷、土地爷、龙王爷这些个神仙,从庙里抬出来,跟街上散步散步,看看景儿。意思便是说,春节啦,咱们热烈,神仙也得跟着热烈热烈。比方说产铁观音特别有名儿的那当地,福建安溪,便是每年正月初七,把龙王爷抬出来,跟大街上遛个弯。
临洮的习俗跟其他当地不相同。人家的规则,是每年阴历五月初五,端午节那天,把金龙爷,便是叫谢绪的这位神仙,从庙里抬出来,跟洮河里面泡个澡。民间传说,这么着就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
洮河里流的是“珍珠奶茶”
说起临洮边上的洮河,当地老百姓还有这么个说法儿,说是“玛瑙大,装不下,玛瑙小,收得少”。临洮人说的这个玛瑙,指的是三九天,洮河水里面冻的冰珠子。
眼下很多朋友冬季去东北,尤其是去漠河那儿,都乐意玩儿滴水成冰。满满一杯开水,人站在空地上,铆足了劲儿,抡圆了臂膀,往脑瓜顶上一泼,开水当场就能变成冰雾。
临洮人说的“玛瑙”,差不多也是这意思。洮河的源头在高山上头。山高,本来就冷,又是三九天。河水从山上冲下来,激起来的气泡其时就冻成冰珠。冰珠混在河水里面,跟珍珠奶茶里那个珍珠似的,跟着河水往下流,也算当地的一景儿,叫洮水流珠。
临洮那儿,有这么个传说。说是好久好久曾经,当地有个老牧主。老牧主,就相当于华夏地区说的老地主,只不过人家家里不种田,养的满是骡马牛羊。养这么多牲口,得有人帮助看着呀。老牧主就雇了个年青小伙子当长工,帮着放羊。
这小伙子,您甭看穷,长得挺精力,还挺有才,会歌唱,唱《花儿与少年》。每天放羊的时分,就一边放羊一边唱,走到哪儿唱到哪儿。唱来唱去,就把老牧主他闺女的心眼儿给唱活泛了,俩人偷摸好上了。
这种事儿,您要是听洋人讲故事,大约都是这么个套路:穷小子看上公主啦,想求婚,老国王必定都得跟综艺节目的导演相同,给这哥们儿布置使命,出难题,让他闯关。使命完结今后,再说跟公主成婚的事儿。
老牧主玩的也是这么个套路,跟小伙子说,想娶我闺女,能够,把聘礼拿来,一手交钱,一手交人。
老话讲,一分钱难倒英雄汉,小伙子兜里,镚子儿没有。为这个事儿忧愁,着急上火,满嘴起大泡,连牙床子都肿了。急得真实没辙的时分,来了个老神仙,告知他说:“小伙子,甭着急,洮河源头那儿有片树林子,树上长的满是珍珠。你要是有胆儿的话,去这当地,随意跟树上撸一把。甭说聘礼了,连你们俩人孩子将来成婚买房的钱,都够啦。”
小伙子听老神仙这么一说,那就甭渗着啦,拾掇行李,准备干粮,利索儿地赶忙去吧。这一走,也不知道走了多远,等最终找着这片树林子的时分,人耗得也快不行了。
小伙子心里一算计,死就死了,我认命,但是好歹也得给家里那口子去个信儿呀,别让人家心里老惦记着。心里这么一算计,临咽气曾经,就抱住一棵树,使劲儿摇了几下。树上的珍珠,噼里啪啦,掉在洮河里面,跟着河水一块儿往下流,最终就流到了他们老家。
老牧主的闺女一看,珍珠来了,人没回来,心里也就理解了。理解了归理解了,人都是这样,有时分,理解了也得装糊涂。非得这么着自己骗着自己玩儿,心里才干有点儿奔头,有点儿亮光。
老牧主的闺女便是这么个心态,明知道小伙子回不来,每天仍是站在河滨,等着他。天长日久,就变成了洮河滨上的一块大石头。
疙瘩汤也能搞猜测
临洮的老百姓,管洮河里面的这种冰珠子,叫“麻浮”。当地原先有这么个习俗,每年腊八节这天,深夜的时分,家家户户都得派个代表,端着大碗,抱着罐子,摸黑去洮河里面汇点儿水回家。
河水汇回来,供在院里,不能随意乱动。第二天,天亮了今后,再看碗里面的冰珠子是多是少,个头是大是小,就能猜测来年的收成怎样样。当地老百姓从此留下这么个说法儿,玛瑙大,装不下,玛瑙小,收得少。
猜测完了收成,这碗河水也不能随随意便就给它倒了,还得掺上面粉,下锅,做一碗临洮版的疙瘩汤,当地叫珍珠面。珍珠面做得了出锅,全家男女老少,每人一碗,热暖洋洋一吃。吃了这碗珍珠面,临洮人的年,才算正式开端。